眼见易烊千玺遭遇“网络霸凌”,尤觉我们正欠一部《少年的你》
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029 篇文章
文内配图:来自《少年的你》。
作者:非非马,而立之年赴英学电影,曾为著名文化国企英国子公司创始人、总经理。现为斜杠青年,文化创业者/写作者/中英电影节英国首席代表。本文来自:非非马FM(ID:feifeima-uk)。
01
二刷了《少年的你》。虽然有瑕疵,但仍然认为,这是华语片里难得的佳作。
在影片票房与口碑齐飞的同时,电影改编的原著小说《少年的你,如此美丽》被指涉嫌“融梗”一事,也跟着火速发酵。它被指“融梗”了东野奎吾的《白夜行》、《嫌疑人x的献身》。
随着电影越来越爆,指责电影“未做尽职调查”、“助纣为虐”的声量也越来越大。
战火甚至烧到了演员头上,易烊千玺首当其冲。
网友们指责剧组和易烊千玺团队,以及周冬雨和其他演员的团队,批判剧组、演员毫无后悔、道歉之意。而那些认为电影与原著应该分开看的人,被骂为“双标狗”。
新浪微博上,也因此特地出了个标签展开讨论:#原著涉嫌抄袭演员该背锅吗#
易烊千玺的黑粉们,借势抓住原著涉嫌抄袭的事,在网上狂喷。
赤裸裸的网络霸凌。
下面是我在一条易烊千玺相关的微博留言里无意间看到的评论,还是非常震惊的:
戾气,大约是一个社会里最具传染性的病毒之一。
我从来不认为校园欺凌和网络霸凌,亦或是其它的各种暴力形式之间,是彼此毫无关联的。
恰恰相反。
谁敢说,弥漫在游戏和游戏厅里的暴力、散布于影视媒体中的暴力、充斥于网络上的戾气与言语暴力,和影片里的校园欺凌、小混混间的群架斗殴毫无关系?
发生在易烊千玺身上的恶劣事件,恰恰证明了《少年的你》之价值,我们的时代正欠一部《少年的你》。
02
在具体评说电影之前,还是先就“原著涉嫌融梗”、“原著涉嫌抄袭演员是否应该背锅”等说几句。
首先声明,我因为没有仔细阅读过那几部“涉案”作品,也不是抄袭剽窃鉴定方面的专业人士,对于目前的“融梗”指控,不做评判,也下不了结论。保护原创的重要性,在今天已是共识,如果最终经裁定确属抄袭剽窃或融梗,非法“盗窃”行为当然应被严惩,并接受舆论批判。
但如果有评论者,甚至大 V 仅仅是“据豆瓣网友曝光”,就一口认定某某某是“融梗天后”,并在这个基础上发表洋洋洒洒一大篇评论,这是不严谨,也不负责的。在这个时候,需要的是专业人士的介入和裁定。那么,一个很重要的相关问题就值得被提出来 —
一部作品在出版后,如果没有被侵权作者的举报和起诉,比如在本次事件中可能被融梗被侵权的东野奎吾(据称已经有人在联系他),但如果他没有或者不想站出来指控,那么,有没有这样一个独立中立的、有专业资质的、权威的机构,来主动裁定无人举报作品的“原创性”问题,并作出相应的结论、处罚?
我曾经为国内著名出版传媒集团创建英国子公司,写这篇文章时也专门请教了我的一位前同事,她在国内从事出版业务多年,担任一家著名出版社的高管,她很肯定地告诉我,图书责任编辑和出版社在出版一部作品时,一个很核心的工作就是,审辨原创性,有无抄袭。
既然有这样的前提做保障,那么,身在出版链条之外的人,会自然地默认一部经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作品,是已经通过审核的。
当然,也不得不承认,出版意外总会有。只要是人,就有盲点。所以,比起要求出版链条之外的影视工作者承担审辨责任,更应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出版流程本身。
切实保护原创,打击剽窃抄袭,需要成熟理性的建议,而不应沦为“抓眼球”的、情绪性的宣泄。那些网友,甚至一些大V,组团般发声,号召抵制电影,逼迫易烊千玺、周冬雨等演员就此事道歉、忏悔,不仅仅是常识与逻辑有欠缺,也是一种道德绑架与网络暴力。
03
回到《少年的你》电影本身,有不少声音说:
网上随便一条欺凌视频都比《少年的你》要震撼,所以,现在对这部电影是过誉了。
我不这么认为。
就“暴力呈现本身”看,《少年的你》可能是没有网上流传的一些欺凌视频惨烈。
但那一条条视频,究竟只能是对现象本身的原始呈现。而《少年的你》,作为一部意涵极为丰富的电影作品,却是在努力寻找、挖掘“表象之背后”,并启发观众透析表象,建立一种“系统式”的思考。
它谈校园欺凌,却远远没有止步于此。
连续校园霸凌事件所引发的两桩命案悲剧,背后是盘根错节的现实问题。
它带着悲悯体恤之心,理性又不失温度地,关照每一个人、包括那些霸凌者的“前因后果”,呈现了层次极其丰富细腻的社会长卷。
它的确用了各种技能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,但它难能可贵的是:
没有低级套用爽文/爽片的惯用套路,简化事件本身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,以简单的“正邪对立”和“脸谱化”方式去强化冲突和戏剧效果,进而煽动观众的强烈情绪。
在这一点上,《少年的你》要远远优于此前大热的现实题材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。
这种带有社会学研究式的视点与笔法,让这部影片从一众残酷青春类型片里突围,有了不一般的厚重。
这,可能得益于导演曾国祥本人的学术背景。他的本科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念的社会学。
04
在没看《少年的你》之前,虽然零星看过网上一两条欺凌视频,但我和很多人一样,其实并没有真正很重视这一问题。
一,可能是因为我没孩子;
二,我小时候没有亲身经历过,也从未目睹过校园欺凌现象。虽然后来新闻里也会看到报道,但总以为这毕竟是“少数现象”。
是《少年的你》,让我第一次产生了强烈冲动,想要去深入了解校园霸凌现象。
数据很惊人。
根据 2016 年我国教育部发起的一项调研,经过对全国 29 个区县 104825 名中小学的抽样调查,发现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 33.6%。
也就是说,每 10 个孩子里,大概就有 3-4 人遭受过校园欺凌。
而中国的数据,和其它国家相比,还算低的。
英国的数据是 48%,美国更严重,为 64%,日本为 60%。
很遗憾,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并不与物质发达程度成正比。
那么,校园欺凌的现象为什么会如此广泛地存在?危害如何?
电影《少年的你》正试图回答这个问题。不是满分答卷,但也是高分答卷。
1、欺凌者
电影中的欺凌者主要有三人。头目魏莱,两个跟班。
从魏莱对群众报警的恐惧、对父亲态度的重视,可以判断,她不属于天生的反社会人格。她的缺陷人格,是后天形成的。
魏莱的跟班,其危险人格的形成也一样,并非“天生坏种”,都是后天的。
也所以才更有警示意义。
2、原生家庭
先说魏莱,要追责,她父母亲的不当教育首当其冲。
从魏莱母亲的短暂亮相看,她非常自私自利、对他人冷漠,遇到任何对女儿的指责,一味护犊子。一个欠缺同情心、对他人生命毫无敬畏、只管自家利益的母亲,她的价值观难免不会濡染给女儿。
而她的无原则袒护,只会助长女儿的嚣张。
魏莱的父亲呢,女儿高考失利,他居然可以冷暴力一年,不和孩子说话。我们在这里看不见爱的教育和沟通,只看到自身人格有缺陷的父亲。他不能接受失败,尤其是女儿的失败。
这对父母,只关心女儿的成绩,关心她是否能考上名牌大学,成功跻身精英阶层,他们不管其心智是否健康成熟,人格是否健全。
从魏莱两次提到用钱摆平事端来看,我们可以分析出,她被投诉绝非第一次,但之前每次都成功以钱解决了。
没有真正受到惩罚的魏莱,愈发肆无忌惮。
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,几乎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,背后都站着有问题的父母。
还记得那个由欺凌者沦为被欺凌者的小跟班徐渺吗?
她的暴行,一方面是受到魏莱的胁迫,她自己也有跟班求保护的心态;另一方面,何尝不是因为她有一个动辄诉诸武力的父亲。她父亲在学校都能当着一众师生对女儿拳打脚踢,私下里会如何更难想象。
一个时常处于暴行和戾气中的人,会对暴行和戾气脱敏。甚至,ta 还要将自己所承受的委屈与不满,通过暴力他人发泄出来。
可是,仅仅就追溯到父母原生家庭这里吗?《少年的你》没有止步于此。
影片中黄觉扮演的警官老杨说了一个案子。
几个十几岁的男孩把同学给打死了,从学校问到老师,再问到家长,家长说,我在深圳打工呢,一年就见孩子一次,怎么教?
虽然只有这么一笔,问题家庭背后的社会问题,被带了出来。
再看那个当众踢打女儿的父亲,一望即知,也是社会底层人士。
这个父亲是从怎样的家庭走出的,他在社会上遭遇过什么?
高考,是否也是他想改变女儿命运的唯一手段?
问题父母会成为问题父母,也有它更深的原因。
包括那个很惹人憎恨的魏莱母亲。她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只管孩子成绩不管其它?
处处发人深省。
3、学校
原生家庭、父母教育之外,第二道防线便是学校和老师。
然而,魏莱、陈念他们所在的复读中心,最重视的是升学率和高考。
这很有代表性。也值得问一句,学校如此重视高考,背后又是为什么?
成绩,而非品德,更决定了学生在老师和校方心目中的印象与得分。平时惯于欺凌同学的魏莱,因为月考成绩优秀,被班主任点名表扬。
校方对成绩的重视极端到什么程度了呢?
我很震惊的一个细节是,即使发生了命案警方来调查,上课铃响,老师脱口而出,让她回去上课吧,她们的时间耽误不起。哪怕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了,也是要让位于高考的。
▲ 跳楼自杀的胡小蝶。
这样“一切以高考为重”的氛围里,只要被欺凌者不声张(根据英国反霸凌机构的一项调查数据,只有 55% 的人会选择向外界求助),老师和校方未必会注意到欺凌的存在,即便有所察觉,大概率下,也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毕竟搞不好,就像电影中那样,家长一闹,班主任连工作都丢了。
在体育课上,陈念被同学孤立,被魏莱小团伙明目张胆地欺负,在场的体育老师未必没看到。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生。
在这里,影片对老师是否觉察,采取了非常“隐晦”的处理,未点明“是否”。不得不说,这个处理特别高段,正呼应了现实中的晦暗不明。
而一旦出了事,校方的处理也非常有问题:简单粗暴地直接停学,将再教育的责任甩锅给了父母。
可我们也看到了,那是怎样“养不教”的父母啊。
只有处罚、没有真正的心灵感化教育,也难怪三个被停学处罚的学生,拎着一笼小白鼠、握着美工刀,气势汹汹就去找陈念复仇了。
校方的消极作为,父母亲的教育失职,个体的错误认知与不反省,都在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。
4、被欺凌者
陈念和大部分被欺凌者一样,首先都是选择沉默与忍耐。对于一心想通过高考改变个体和家庭命运的陈念,尤其如此。
后来,因为对同学之死的忏悔自责、对欺压的反抗与觉醒,她报警求助了。
只是,无果。证据不足,警方不能有所作为,校方经家长一闹,息事宁人,那些处罚与安抚,并不能真正解决陈念被欺凌的问题。
陈念对成人的世界失去了信任。
在认为警方和学校都“不值得信赖”,也没有有力量的家长可以求助时,陈念去寻求小北的帮助。
可小混混小北并不是能够 24 小时在线的“贴身安保”,他时常自顾不暇。陈念终于被殴打、甚至当街拍裸照羞辱。
这起恶性欺凌事件,直接导致了更大悲剧的发生。陈念因为出离愤怒,失手杀死魏莱。
这世上,没有不负代价的冲动。无论是施暴者,还是被施暴者的。
如果陈念不是有那样一位需要常年出逃躲债的母亲;如果陈念的学校不是那样的简单处理,也许被欺凌者陈念的命运,是另一条人生轨迹。
这里,可以说说我一个朋友的故事。
她小时候被班里一个高个男生欺负,某日扬言要在校外“治她”。结果她立刻告诉老师和父母。当日,老师陪同了她回家。她人高马大的父亲第二天特意穿上黑皮衣,戴上墨镜,到学校里去找那个男生“谈心”。这个男生被她父亲的威猛震慑住了。后来,老师也找到他仔细教育谈心。此后,这个男生再也没有欺负她。
成人世界不是不可相信,关键是成人要建立起自己的可信赖度。而少年世界和成年世界之间的信任建立,需要一次次的信任积累,无碍的沟通,以及爱的流动。
5、旁观者
在这里,还不得不提到学校里的旁观者 — 那些只顾高考、只顾个人前程、假装什么都没看见的冷漠同学们。也包括曾经的陈念。
这些时刻,他们不是“少年的你”,是住在少年躯壳里的“成年的你”。
可你又如何去苛责他们?值得追问的是,又是谁、是哪些力量,把这些“少年的你”给变成了“成年的你”?
直到胡小蝶对陈念说出那句:
你们都知道我被他们欺负,可为什么你们什么都不做?
”这句话,像针一样刺在了陈念心头。替胡小蝶这样的受害者喊出这句话的《少年的你》,把针刺在了所有观众的心头。
认知和态度会改变行为。
受到刺激惭愧自责的陈念,在看到小北被群殴时,为什么没再袖手旁观匆匆逃走,而是冒着生命危险打了电话报警?因为她被胡小蝶的那句“生命之问”刺痛、刺醒了。
小混混小北为什么会牺牲自己去救陈念?我认为不仅仅是因为少年之爱,少年之猛,更因为陈念也是曾舍命救他的人,关心他疼不疼的人。
人和人之间,情感与能量就是这样流动的。
是的,《少年的你》不止带来思考,也带来很深的感动。
我愿意相信,看这部电影而落泪的每一个观众,在今后遇到校园欺凌的现象时,都不会再袖手旁观,会想要积极地做点什么去帮助改变。
我们每个人的言行所构成的那个世界,也将会是我们的下一代所身处的世界。
写了这么多,仍然觉得《少年的你》之丰富意涵难以尽述,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。我和片方没有任何关系,但我由衷想呼吁,每个公民,每个父母都应该带孩子去看这部电影。
我想,它会改变很多人。
- END -
推荐阅读
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,看经典热文,点击菜单。
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,
请给邮箱 nlsh88@163.com 投稿吧。
欢迎转发分享;对话框输入“转载”即可了解授权详情;未经授权,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。
喜欢吗?期待你点“在看”支持 ↘